木臼 - Tatalikan 搗米臼 \ Dodangan 脫殼臼

文字・Tipus Hafay 攝影・Sawmah A’do、Imay Apong

Pangcah 阿美族使用木臼有兩種功能:一種是搗糯米糰的 Tatalikan,另一種是讓稻米脫殼的 Dodangan。通常家中都會有這兩種木臼。

Tatalikan 搗米臼

材質:楠木( 較輕的樹種 )

技術:取樹,挖除樹木內層,刨除樹皮


舂搗糯米飯的 Tatalikan 木臼為有腰身的筒狀臼,木臼筒框邊緣厚度約 5-10cm,底部厚度約 15-20cm,木臼口徑約與底部圓周相等,或底部圓周與筒頂相等或大一點點。木臼總高度約在膝蓋高,不會低於膝蓋,使用時才能站得夠穩。木臼沒有固定尺寸,多為家戶自製。

錐筒腰身可便於抱取移動,傳統木臼大小依家戶食用糯米的量決定,無固定大小,但大的木臼就可以兩人使用裝盛較多的糯米飯,舂搗速度也會增快。舂搗前在木臼內會抹上一層油,免得糯米飯成糰過程間沾黏木臼,搗製時也要不時
用手翻動糯米飯,使其米粒平均受力成糰,米飯的香氣從蒸煮及搗製時都會散出香氣,糯米飯及糯米糰的口感也有明顯差異。
由木臼打製的糯米糰費時,傳統上是宴客或祭儀食用,象徵敬意及分享之意,現代宴客則無特別區分,因有機器取代所以想吃就做,但在部分儀式上祭拜群靈時仍有糯米飯與糯米糰使用的差別。



木臼外部通常較為粗糙,內層因槌搗多次相對光滑。

Dodangan 脫殼臼

材質:七里香等( 較重的樹種 )

技術:取樹,挖除樹木內層,刨除樹皮

Dodangan 脫殼臼有筒狀也有長形,長形是較大的木塊製成,去除樹木內層 ,將稻米放入木臼,以木杵使稻米脫殼。脫殼臼多放置在屋外牆邊,因為長型木臼較大、重量較重,通常不太會移動。農耕時期一年多兩作,脫殼時除了使用脫殼臼外,會搭配 Satapes/Atapes 大藤盤,顛揚穀物去除稻殼。

yunfann c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