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Atomo
文字・Tipus Hafay 攝影・Imay Apong
考古脈絡:
考古學家在太巴塱部落、貓公部落、水璉部落及港口部落,皆有採集到陶製品。 陶器以日用品為優先。現在的水璉部落有一個很重要的陶業中心,在600年前到200出頭年前,是非常發達的,該部落是小盆地,地底下都是陶土。太巴塱部落旁,有一個地名叫做『 Atomo 』,就是陶器的意思,即陶土就在我家隔壁。貓公部落的貓公溪、丁子漏溪也都有很好的陶土。
南勢阿美則在日治初期開始做陶,鳥居龍藏及森丑之助的照片中,可以看見薄薄社的阿美族人從家中取出陶器,當中就有陶甕、陶壺、也有碗盤的造型,可知阿美族製陶的經驗,多以日常生活物品為主。
而祭祀用品的公壺及母壺則是比日常用品少見,大小也小了許多,主要為儀式使用。
Pangcah 阿美族製作陶器可以推估到新石器時代開始。臺灣大坌坑文化的陶器,考古遺址在淡水河口南岸,是臺灣現在最早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很快順著海岸來到花蓮, 一部分從北海岸往南移、一部分從臺南附近的海岸,繞過恆春半島移到東部,由北而來、由南而來的人,最終在花蓮秀姑巒溪口附近相遇。
製作步驟:
01 採土、篩土
早期會用鋤頭或鐵鏟來挖土,並以藤器來裝盛。採集回來的土塊需要先經過曬乾,然後用木槌或石杵搗成細粉末。這個步驟非常關鍵,目的是為了去除土中夾雜的雜草、小石子等雜質。搗好的土粉會再用篩網過濾,確保陶土的純淨度。 ( 編註 )
02 揉土 ( 練土 )、拔土、捏土
篩過的土粉,會進行揉/練來去除空氣雜質,用木樁搗打增加粘性,以黏土塊進行塑形,用河邊取得的鵝卵石墊上陶土,以木拍板進行塑形,並捏製成想要的形狀,形成陶胚。
03 燒陶 ( 柴燒 )
陶胚經過四至五天陰乾後,在乾燥的日子燒陶,以部落常見的稻草、茅草等植物覆蓋在陶胚上,再蓋上乾燥的草枝、覆蓋稻穀,進行悶燒24小時。
太巴塱部落黏土礦的特色
燒到800-900度會變得跟磚差不多,可以裝水,但隔兩天表面就會濕濕的。這個土可以燒到1000度,略黑,也更堅硬,水就透不出來。不滲水不代表就是好的陶,不是等號,而是在每個階段怎麼應用它的特色。
陶甑 Tatoronan
陶甑的開口較大,為食物蒸煮用。下層裝水煮沸,上下層中間有孔洞,利用水蒸氣將上層的食物蒸熟。
大的陶甑用以蒸煮糯米;小的陶甑則以蒸熟魚、肉類等食材為主。
陶鍋 Koreng 及 陶壺 Atomo
陶壺口徑大小的用途不同,不會單一使用,有時會重複使用。陶壺有把手,陶鍋口徑大,用於儲水、醃肉或煮食,也有兩種合併的造型。有把手便於烹煮時移動或搬運;兩者底部皆為圓底,便於用毛巾盤繞陶器底部,放置頭頂,以行走的方式搬運。
陶壺口徑小的會用來儲酒,壺口會有缺口據說是便於倒出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