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集鑽

文字・攝影 Badagaw

潮間帶是人們親近海洋的第一步,也是觀察海邊多樣生物的最佳地點,是大海帶給人類的禮物。

她介於海洋與陸地之間的區域,海水的鹽度、溫度,以及浪的大小等因素共同作用,造就潮間帶多變的環境,也因此孕育了無限的海洋生機。

傳統的潮間帶採集工具

在潮間帶進行採集活動時,「採集鑽」是不可或缺的工具。探討採集鑽的原型,可能要追溯至石器時代。儘管臺灣各地使用的採集工具可能有所不同,但其使用原理是一致的。

以東臺灣阿美族使用的採集鑽為例:

傳統製法: 族人會利用廢棄鋼筋,經高溫火燒後,將兩端各敲擊成一字型鉤子型

現代演變: 如今,為了應對需求,市面上已有工廠專門製作和販售這類工具。

採集鑽的結構與功能

一字型頭: 類似鋤頭,可用來撬開附著在岩石上的貝類。

鉤子型頭: 類似鐵鉤,可用來將藏在石縫中的螺類勾出

雖然採集鑽是一個結合了兩者的工具,但實際上它們可以分開單獨作業,且兩者的比例不一定相同。鉤子部分甚至可以製成捕捉章魚的工具。

海洋經驗的累積與當代的環境議題

潮間帶的生物為了適應環境,會善用周遭的資源和自身本領來保護自己。同樣地,人們也為了溫飽生活,長久觀察著潮汐變化和海洋生物的習性。採集活動的目的不僅是溫飽,更重要的是累積對海洋的熟悉和觀察經驗

然而,這個擁有「第一海景」美譽的潮間帶,卻也是人為開發利用最多的地方。在臺灣過去「重路輕海」的政策下,填海造陸等水泥化或人工化工程屢見不鮮,部分區域甚至淪為垃圾掩埋場

時至今日,海洋垃圾已成為重大的環保議題。在當前的世代,保護自然善用資源,是每個人必須面對且實踐的功課。


參考資料: 

邵廣昭《106年海洋講堂系列專書:潮間帶的生態系及魚類》 

呂慈惠《潮間共生:阿美族重安部落潮間帶採集文化知識體系之研究》 


物件提供:imay apong

Previous
Previous

六角鹽簍

Next
Next

自製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