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製毽子
文字・攝影 Badagaw
踢毽子是一個底座上頭有雞毛做成的遊戲器具,然而會在台灣流行,是因爲中華民國政府遷台的關係而傳至台灣,而在中國毽子已有千年的歷史,在黃帝時代,黃帝發明「蹴踘」以鍛鍊士兵體魄,蹴踘原是一種踢足球的運動,從軍中體育轉變成民間體育。據歷史文獻記載,踢毽子的起源是在漢代,也俗稱打毯,因為毽子上頭裝滿毛,然日後毽子的花樣日漸繁多,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毽子,與宋代時期的毽子大致相同。
毽子的製作有很多種,重點是在於毽拖上的羽毛,原理如同羽毛球,當毽子在空中上下翻轉的時候,朝四面張開的羽毛能夠提高空氣對毽子的阻力,來平衡直線向下的重力。因為毽子的重量都在毽拖上,如果沒有羽毛,毽子在空中翻轉下落實,難以保證腳背可以準確踢準。
圖中的毽子做法是利用酒瓶蓋、鐵釘和羽毛來製作,鐵釘穿過瓶蓋後,利用棉線將羽毛綁在一起,樹葉等具可抵擋風的材料可以替代羽毛。
資料參考: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
物件提供:cepo’ 藝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