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hibition — 路徑 — 海是流動的 the flowing sea

路徑 — 海是流動的 the flowing sea

憫堂是關於台灣文化流動的路徑吧,澎湃的海上貿易時代,在世界地圖上的位置,在小島上流轉再遷徙的文物,連結起來的世界觀。書店沈甸甸的光暈和藏香,像是午夜巴黎的沙龍,每個晚上,人們來來去去說故事,我只負責把布幕升起垂下,懷哲說,然後把故事一個一個傳下去。

古書店時常是一代傳一代的,有自己的收書脈絡和收藏冊,懷哲說,表情莊嚴,書店好幾代的收藏,像是口傳歷史,有著自己家族的路徑。

路徑,伊麥說,用路徑來作為 kamaro’an 在憫堂展覽的主題吧!克里弗德的文化的困境、路徑、復返,是民族誌反思的三部曲,也是關於在過去單線的假設中,在交錯的歷史裡騰出自己的空間與詮釋。

也像是阿多諾的美學理論,我想著,他片段的,格言的,不完整的隻字片語帶人們用星群的方式來觀看藝術,每個藝術單子皆幽微地閃爍著文化、社會和歷史,單子在相互輝映的關係中呈現自我,沒有分類與分析,於是過去被邏輯分析屏除的物質也在星群中恢復了,閃閃發亮的。

kamaro’an 也是關於 artifacts 的轉化路徑吧。

一個來自 2013 年的 project,這樣忽忽十年了。剛開始的那兩年翻了好多布迪厄爾和阿多諾,想要釐清美學與文化的關係,後來讀完柳氏父子的書,覺得心如止水,一切只是工藝的身體力行。

也像是伊麥說的,以前做各種調查,樂舞、茅草屋還有古調,後來阿公說,海是流動的,文字寫下來就停住了,要參與其中,於是她開始編織。

十年來,kamaro’an 每個物件的路徑,轉角和暫停的地方,敘事的角度,解讀的觀點,每個人有自己的詮釋,我們想要把這些細碎的片段呈現出來,打開再多一些的連結和對話。

像是克里弗德書裡的書寫與拼貼,來自筆記、文化評論、書信,沒有完整的書籍書寫,不講求一致性與連貫性,於是更貼近真實,也許也某個角落鬆動了文化常識性的看法,

也像是過去在航海的路徑上,口述史的人們,吸收了故事與神話傳統,編織過去與未來的敘述,然後成為文化建構的一部份。

.

展覽的想法是這一年來從多個對話抽取出來的,在憫堂的櫃檯看懷哲煮茶的煙升起來,在靜浦的涼亭看伊麥背後的海浪細細碎碎的樣子,註記下來作為紀錄。

.

路徑 — 海是流動的 the flowing sea

日期:december 30 (sat) ~ febraury
時間:18:00-23:00
地點:憫堂書店
地址:700台南市中西區民權路一段199巷5號

*作家在廊:december 30 (sat) 15:00-18:00

路徑 — 沙龍對談

december 30 (sat) 20:00 at 憫堂書店

部落的,古書的,異域的工藝
與談人:伊麥・阿蹦 @_imayyyyyyy 、許懷哲 @huaichehsu 、張雲帆 @yunfann

.

we look forward to seeing you!

Eventsyunfann c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