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油燈

文字・攝影 Badagaw

照明工具的歷史演變與轉變

隨著科技與社會的變遷,照明工具不斷汰舊換新。在電燈尚未普及的時代,人們主要依賴油燈蠟燭作為光源,使用時將其置於淺盤中。早期的農村社會,夜間需要巡視農田水路時,則會利用竹編製作半弧形的燈罩,搭配底座的油燈,以達到防風與聚光的效果。

清朝至日治時期開始,煤油傳入臺灣,開始被廣泛用作照明燃料,富裕人家甚至會擁有精緻的煤油燈具。

圖中的物件,便是由 Roit 阿公自行製作的煤油燈

它的設計巧思在於:

  • 燈罩結構: 外罩利用玻璃瓶,內部放置一小瓶帶蓋的玻璃瓶。瓶蓋上設有一個孔洞,用來穿放燈芯,瓶內則盛裝煤油。

  • 功能設計: 玻璃瓶外特別加裝掛勾,方便掛在船上,避免船身晃動時掉落。這盞燈兼顧了照明、防風,並且可以透過調整燈芯長短來控制亮度。

Roit 阿公回憶,以前夜晚捕魚時都會提著這盞煤油燈,但如今,它已被頭燈、手電筒等更便捷的現代照明工具所取代。

煤油燈到電燈的時代轉換

在電燈尚未普及的年代,幾乎家家戶戶都曾使用過煤油燈。然而,從煤油燈到電燈的習慣轉變,並非一蹴可幾,因為當時的電力仍主要用於商業和公家單位。是直到二戰之後,農村逐漸轉型發展工商業,電力供應系統也逐步完善,電燈才得以被廣泛應用。

延續傳統的「黑暗部落」

在電燈普及化的現代,位於花蓮富里鄉的「達蘭埠部落」至今仍保持著使用煤油燈的生活習慣。為了維護生態環境,族人依季節仍會持續回到部落進行耕作,並選擇以煤油燈照明,成為當代少數的「黑暗部落」。


資料參考:

  1.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161128pol004/

  2. http://travel.thealliance.org.tw/3694834349224963709633853.html

  3. https://tpcjournal.taipower.com.tw/article/3825

  4. http://web.naes.tn.edu.tw/wiki/index.php/Projects-Light


物件製作:港口部落 林清進 Roit 耆老

物件提供:Ce’po 藝術中心

Previous
Previous

自製掃帚

Next
Next

麵包樹雄蕊 天然蚊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