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美族的草木染料:虎爪豆、薯榔、檳榔心、九芎、福木

文 / Tipus 

圖/ Badagaw

這次與「光織屋」燕子老師討論有沒有機會上植物染客製課程,其實是在好幾年前在部落有看到ina Sumi 有使用藍染及薯榔染在輪傘草的纖維上,也有聽說早期阿美族使用從山上取得的薯榔是常用的染色材料。也得知燕子老師也曾經在部落中辦理過植物染課程,具備豐沛的纖維知識與創作量,想藉由老師的經驗,讓我們試試草木染。

Kakoyol 虎爪豆染材的採集

在新社部落沒有看到 kakoyol 的燕子老師,說好幾年前與力之姊在港口部落的植物纖維課程中, 曾經聽過 Makotaay 港口部落的 ina 們説部落的夾豆會拿來染色,在港口部落很多有一整片田,我問到是不是休耕的時候會種?特徵是不是圓豆莢而且很大?因為有好幾次在 Piyaw 阿嬤家的 tapila 裏會看到正在曬的豆莢,印象中,皮乾燥但顯咖啡紫色,還有一點灰色斑點。我記得他叫 kakoyol,他葉片圓圓大大的,像藤蔓攀爬在土地上,原來他的中文是「虎爪豆」。

燕子老師也分享了一段在 Makotaay 的小故事:

「Ina的菜園最近盛產 kakoyol(虎爪豆)這是菜園裡種來做覆蓋和綠肥的植物,網路上查資料發現客家人也會種來吃。採下來以後要先用水燙軟,趁熱的時候拿小刀挑起外皮再用手剝下來,搭配沾醬或是用豆豉炒來吃。軟軟的豆皮和大大的豆子,吃起來有淡淡的豆香。...」

再次確認了是 kakoyol 後,趕緊詢問在部落的阿姨,哪裡會有 kakoyol ?原來在 Lisin 姨婆家的田裡就有。帶了採集的剪刀、手套驅車回到石梯坪, 臺11線旁的姨婆家面海,前面就是姨婆的田,往海邊的方向往下走,有南瓜、地瓜葉、等各種蔬果,姨婆好奇我們採集 kakoyol 的用途, 姨婆說沒有聽過用 kakoyol 染布,但是知道採 kakoyol 的時候汁液有顏色會沾染到衣服,還提醒我們有沒有戴手套、 Imay 穿白色衣服要小心。70多歲姨婆的反應,讓我們更好奇 kakoyol 染出的顏色,當下我們採集時手掌上已布滿暗紅色,會不會是像薯榔呢?

我們很快的採集了2大袋的 kakoyol 的藤蔓與枝葉,再回到輪傘草田,採了一把 faho’ 輪傘草,想試看看輪傘草取皮之後淘汰的莖纖維,是否可以染出顏色呢?

ina Lisin 帶我們走向家屋前的菜園,經過了火龍果、地瓜葉、南瓜,最後才走到虎爪豆。

虎爪豆在土地上像軟地毯,圓大葉子及攀附在地上的根莖蔓像是地瓜葉的放大版,剪下的汁液是暗紅色沾滿了我們的手,我們期待虎爪豆的顏色。

老師在幫我們籌備這堂課開始就問:「你們要染什麼?」,在植物染完全沒有經驗,只有《花蓮太巴塱部落的工藝社造以阿美族染料植物的使用為例》及網路搜集的資料,我們想初步設定在以「阿美族染材」為基礎,老師挑選了「九芎、薯榔、檳榔、福木」及曾經在 Makotaay 港口部落聽過的「虎爪豆」來作為染材,並以「紅、黃、藍」三原色為底,疊染之後可能會有更多顏色的變化,試試染出來的顏色。以「初期植物染實驗為經驗的課程」為目標,老師建議以常用的「棉布」、以及阿美族過去織布的纖維苧麻的「苧麻布」及「苧麻線」最被染物,用生染、煮染及藍染做布片及線材做染色。

由左而右:這次的染材有,剛採下來的九芎及毛毛蟲、根塊大小約2-3倍地瓜的薯榔、曬乾處理過的檳榔心、取葉僅煮染的福木、及像超大地瓜葉的虎爪豆莖蔓及葉。


被染物的染前處理

植物染的精煉被染物即是將「布、線以小蘇打粉加入肥皂水以煮沸30-40分鐘後,將雜質用火逼出,所一開始要大火煮,然後每五分鐘就要翻動一次布、線,每次30分鐘,通常一到二次就可以將被染物煮煉乾淨。精煉後的被染物才容易吸收附著顏色。

精煉的被染物與水的比例是1:30,從前置處理染材開始及老師的要求,我們知道時間、比例需要抓的精準,是植物染需要的基礎功夫。

老師會一次講完必須同步的工作並且示範一次,也會希望每一個工作每一個人都應該要試試,老師在染布工坊裡面走來走去,不時示範並提醒每個步驟的細節及動作。

被染物苧麻線整捆買來後續要整理分線,配合染材數量計算分為一綑一綑。

精煉被染物苧麻線,需要30分鐘,每五分鐘就要每一捆拿起來上下拉動交換,使用竹竿放在大鍋上,讓苧麻線吊著煮,線就可以每捆掛好不會打結。精煉後去除雜質後扭乾後晾乾待染。

大批布料依照染材、疊染及媒染的需求做計算試片布的數量,分配剪裁。

被染物棉布、苧麻布用小蘇打粉及皂粉洗淨脫水,在大鍋精練後時也要晾乾。

搗成汁的生染

在早期,阿美族的染布技法就是以生染為主,最頻繁使用的是薯榔,以捶打的方式將植物汁液的顏色滲透到布片上,再透過日曬讓顏色固色,另一方面薯榔的汁液有單寧酸及膠質,所以傳統也會應用染在苧麻魚網的上,可以強化漁網纖維。


於是,我們就先使用傳統技術生染,來開啟草木染的第一個技法學習。這次的染材中以三種植物來生染:「薯榔」是根塊以去皮後刨絲;「九芎」剪取葉子使用生染;「虎爪豆」取藤蔓及葉;而被染物則是以棉布為主。我們使用杵臼,用槌打的方式將染材搗成泥狀使顏色森滲透到布纖維中,顏色均勻上策之後,埋在染材裏顏色會更牢固。

薯榔是從北部的山上取得,切開後發現每根色澤都略有差異。刨絲後放入臼中生染。

九芎又稱猴不爬,取其樹葉生染,汁液需要噴一點點水

剪取挑選虎爪豆莖蔓及葉分開,槌的時候發現出汁多,較九芎不費力。

生染需要水、布、植物三個互相配合,還需要經常翻動布料觀察染色的狀況,讓布料集中並平均吸收植物的汁液。我們都說槌打的動作很像在處理中藥材,一樣都是在處理植物,只差異就是生染是新鮮的,而中藥是乾燥的。所以我們在槌染材時也要再噴上一點點的水,過程中會聞到植物的味道,我覺得有點像是下雨的青草味。


植物槌染的顏色成果

「薯榔」的顏色是「暗紅色」、「九芎」的顏色是「黃綠」而「虎爪豆」是「灰綠色」,生染的時候會發現薯榔的汁液比較豐沛,虎爪豆是莖蔓跟葉也是出汁較快,一槌就會馬上有汁液附著。九芎因為是枝葉則是要多花一點力氣,顏色才能附著在棉布上。

薯榔因為汁液多,生染過的染材也還是可以留作煮染使用,而像「虎爪豆」就開始有點因為天氣熱而發酵了。

生染所使用的杵臼,有不鏽鋼、石頭、陶等材質,是燕子老師從部落各處收集借用來的。


燕子老師也分享了「拓染」,將虎爪豆的葉子平放在棉布上,以木槌輕輕敲打,讓葉子在不破損的狀態下,汁液滲入縫隙並保留葉子的原貌痕跡,再未來的創作中也可以加入比較簡易的槌染試試部落周邊的植物。

虎爪豆的葉子很完整,老師試試拓染效果,看起來很不錯。也有用刨絲條狀的薯榔拓染,這兩種染材汁液較多拓印吃入纖維較容易。

第一天,生染同時也在處理第二天煮染的染液萃取,「九芎」也需要把細樹枝使用木槌槌出裂痕,在煮染時汁液才易萃取,,大家都分頭忙著,但都是此起彼落的敲打聲。晚上,發現衣服、褲子都沾了碎葉在身上帶著回家了。

同步處理隔天要煮染的九芎,用木槌把細枝槌裂。

第一天生染的階段成果,隔日煮染有時間還可以繼續生染。

植物因生染槌過的碎葉貼在布上有自然的層次,期待陰乾洗過後的效果。

由左而右:第一天的小成果,虎爪豆、九芎、薯榔。

Tipus Hafay草木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