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 工藝是一種做到最好的人文精神

汪德斯與榮格里斯示範了人們天生的創造力在動手探索中體現出來的迷人之處,來自丹麥的樂高則用他們的積木展現了動手探索對小孩創意的啟發性:如果你擁有六顆基本的八點積木,你可以組出102,981,500種組合;跟芭比娃娃、無敵鐵金剛不一樣的是,如果你照著樂高的說明書蓋出了太空梭,你可以打散它然後自己再創造一艘潛水艇、一座古堡碉樓,隨心所欲的建構自己的立體世界。從實作之中追逐各種可能性,讓你的想像力自由馳騁的理想在網路社群興起,知識、技術與資源走向開放後的「自造世代」中更被徹底的實踐[1]

2013年由台灣團隊在美國採訪數個自造工作室所拍攝的自造世代紀錄片,揭露了自造者如何因為開放原始碼與社群力量例如群眾募資,從全球量產的消費商品中再度走回在地、小量生產的自給自足模式。人們不再被商店架上排列的商品所綁架,如果他找不到喜歡的產品,他可以回家在網路上找到教學、在網拍中找到材料、並在社區裡的自助工作室中找到需要的機具做出自己的日常用品。網路與社群網站的普及解放了千百年來知識的枷鎖,在今天,每個小孩子都可以透過GITHUB上的教學成為CODER,每個有志青年都可以經由CHANEL、PRADA網站上最即時的走秀影片以自己的審美觀成為獨樹一幟的時尚評論家,知識與經驗不再是科班訓練出生的人所壟斷的資源,每個人都可以致力鑽研自己感興趣的事物。也因為大家能夠以完整的資源自由發揮他們的創意,在動手做之中意識到事物的意義與價值,自造世代裡的訪談者甚至表示「現今創意的發展已經快到你如果用抄襲的反而會落後了」[2]

同樣的,我們也可以在美國年營收接近2億美金的手工藝線上市集ETSY的標語「讓你的興趣變成事業(TURN LEISURE INTO PAID LABOUR)」裡看見每個人順著興趣挖掘潛能的風潮[3]。在ETSY上,有人販售她依著撿到的鹿角的生長曲線與紋理所順勢畫上去的美麗圖騰,每一個自然而獨一無二的鹿角成為了個人化的商品;也有將自己的版畫創作用絹版印刷印在絲巾、餐巾、枕頭上的創作者,運用每次隨機的油墨量、混色實驗或是創作場域如雪地、雨天所產生的獨特作品。每一個創作者因為自己的生長環境與當地的自然素材,發展出不同的美學價值觀,並透過他們發自內心喜歡所以投入很多精力,而做到最好的精神製作出給大眾的生活用品[4]。在物質世界的消費抵達顛峰後,消費者曾經回頭汲汲營營追求找回赤子之心的真誠而真實的生活。人們時常透過蒐集原始部落的生活器物以營造自然不造作的生活氛圍,或是重返底片機的世界找回人與機械的單純互動,那種帶點意外與驚喜,沒有精準的電腦計算或是多餘的科技修飾,又或是如上一段榮格里斯在市場中大受歡迎的帶著手感痕跡的工業商品。但是今天,人們又開始在網路上或是城市之中的各個小眾市集裡而找回生活中的人性之美[5]

激勵個人的興趣可以變成自己的事業最主要的原因,則是社群的傳播與擴散力量讓大家可以尋找自己的觀眾。就像小時候畫好一張得意的畫的時候,我們是否都會興沖沖的拿去給大人看,尋求一點讚嘆聲?甚至演技精湛如小勞勃道尼(DOWNEY JR., 1965-),在2008年拍完鋼鐵人爆紅後,記者問他「如果兩種片給你選,一種是橫掃票房的強檔片,一種是得獎片,你要拍哪種」,小勞勃道尼不假思索地回答「票房好的片。我受夠了拍那些沒人看的電影」。過去,創作家需要欣賞你的經紀人與通路商,那些市場的專業人士決定了什麼才是有價值的藝術或商品。但是線上市集平台卻打破了這個框架。創作者開始自己撰寫實作與實用之外的生活故事,自己設計包裝與拍照風格,自己透過社群的力量拓展觀眾[6]。例如香港的刺繡創作工作室写生,最初只是隨手做由不同紋理、線材、細密的色彩所形成的各式小山,但是配上工作室名片作為攝影的襯紙,以及後來為隨意張貼的底片山景、河景照所做的小詩,或是娓娓道來每一件委託者的故事,漸漸地塑造起屬於写生自然隨意而情感細膩的風格吸引了許多觀眾[7]

擅用平面雜誌、廣播與線上影片探討全球議題、經濟、文化、美學的MONOCLE雜誌也長期在每一期的提案中訪談世界各地的工藝創業家,記錄工藝的精神與實作普及於大眾手中的現象所形成的一種具有商業價值的新興產業。在2008年10月號的雜誌封面插畫中,一位西裝筆挺的西方人拿著話筒說「沒錯,我們的產品又全部回到歐洲製作了」,帶出了工藝回歸生活的封面故事[8]。例如座落在英國倫敦市區內,最初是為了做一個別緻的地球儀為自己八十歲的父親慶生,而後在2008年成立的手工地球儀工作室,他們自己研究如何解構球型的表面已做成精準的紙板模型,手工繪製地球儀上細緻的山峰海岸或是星象神話,最小的地球儀也要耗時一個月製作[9];或是總是靜靜端詳著手中的木頭,才劈開木頭,順著木頭的紋理畫出曲線再使用傳統工具一刀一刀鑿製而成、手工砂紙打磨的木作湯匙工作室[10];或是伊斯坦堡的香精蠟燭、南非好望角的皮革鞣製與捷克傳統的玻璃工藝傳承[11]。這些工藝創業家在劃分得很細很細的市場區隔中,以自己特別的觀點投注熱情,將自己擅長並喜愛的事物發揚光大。

有趣的是,工藝長久以來對於人性與生活的探索以及扎實的實踐腳步更成為其他產業借鏡的對象。在一篇印第安納與柏克萊大學出版、研究領域為使用者經驗與人機介面的論文中,研究者訪問了數位美國與台灣專門製作工藝精品的工藝家,尋找他們對於「品質(QUALITY)」的理解是什麼?在學術的定義裡,產品性能品質的是來自使用者接收到的比其他競品優越,以及產品本身精益求精的感覺。而研究者則希望透過工藝大師的觀點來瞭解在他們製作工藝品的經驗中,他們認為是什麼樣的理念與行為才能產出具有良好品質的工藝?因為研究者認為工藝普遍具有與觀眾交流互動的特質,並且帶有一些自我抒發、生活休閒與創意創新的特徵,正與人機互動領域所關心的議題不謀而合。透過這些工藝大師對材質、社會、生活與美學的靈敏感受力,學者得以一窺成就卓越品質的奧秘[12]

隨著工藝史的發展討論到這裡,我們發現工藝彷彿已經變成一種普世價值,它不會被局限在手作的框框中,也不會被束縛在創作家的創作之中,工藝變成一種做認真地對待自己的工作而又富有創造力的精神,是以各式各樣原本就專心追求極致的品牌正開始用工藝形容自己旗下的產品:例如HERMES的皮革在製造過程中需要經過揉製師、剪裁師等工匠層層把關並簽署姓名以示負責的工藝精神;IPHONE全鋁切削的一體成機技術在製程之中竭盡心力的改良製造工藝;NIKE為FLYKNIT系列研發使慢跑鞋更輕盈卻兼具支撐性的編織工藝;或是鼎泰豐的18摺功夫與每顆永遠是精準的21公克的小籠包工藝。

簡單來說,每一個時代都有適合當代時空的主流製造技術,也許是手工時代丹麥哥本哈根的木工傳承;也許是工業化時代台灣彰化的鐵線工廠;也或許是未來美國每個人家中一台的自造3D列印機。但是這些技術彷彿只涵蓋到了工藝的「工」字,所以或許當我們能夠將這些製造的「工」視作一種「藝」時,代表的是他們也繼承了所謂過去的工藝所富含的人文精神。換言之,這些當代的工藝製造技術一方面為大眾服務,另一方面也用工藝蘊含的人性創造力與做到最好的精神,填補了大眾對科技反思所產生的空虛。
 

本文作者為Kamaro'an設計師張雲帆 / 歡迎分享連結 / 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1] MCGUIRK, JUSTIN. "THE ART OF CRAFT: THE RISE OF THE DESIGNER-MAKER." THE GUARDIAN . AUGUST 1, 2011. ACCESSED MAY 21, 2015.HTTP://WWW.THEGUARDIAN.COM/ARTANDDESIGN/2011/AUG/01/RISE-DESIGNER-MAKER-CRAFTSMAN-HANDMADE.
[2] MAKER: A DOCUMENTARY ON THE MAKER MOVEMENT. MURIS MEDIA, 2013. DVD.
[3] ABRAHAMS, SARAH L. HANDMADE ONLINE: THE CRAFTING OF COMMERCE, AESTHETICS AND COMMUNITY ON ETSY. COM. DISS.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2008, 119.
[4] IBID., 11.
[5] IBID., 86.
[6] UMSTED, NATALIE. K. "THE ART OF COMMERCE: SELF-STRATIFICATION ON ETSY", 2014, 7.
[7] ABRAHAMS, S. L., OP. CIT., 22.
[8] "CRAFT MAKES A COMEBACK." MONOCLE, OCTOBER 1, 2008.
[9] MADE IN LONDON. LONDON: MONOCLE FILMS, 2015. FILM.
[10] IBID.
[11] MAKING A POINT. LONDON: MONOCLE FILMS, 2015. FILM.
[12] BARDZELL, SHAOWEN , DANIELA K. ROSNER, AND JEFFREY BARDZELL, "CRAFTING QUALITY IN DESIGN: INTEGRITY, CREATIVITY, AND PUBLIC SENSIBILITY." PROCEEDINGS OF THE DESIGNING INTERACTIVE SYSTEMS CONFERENCE. ACM,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