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用片裙

文・手繪圖 / Tipus Hafay

花蓮區女性片裙總共有三片方布,最外面的片裙開左側。最內片裙是三片中最大的,最外層片裙則有圖樣。圖樣以線條為主,線條集中在開左側邊緣及裙擺邊緣。從傳統老黑白照片可看出,花蓮早期的服飾顏色可能會「深色或黑色」為主,片裙及上衣線條的紋樣都統一集中在單品的下擺或邊緣,顏色跟圖樣都一致,有整體感。

早期多是由線條直接繡為線條,最常使用白色的線作為裝飾,現今多用工藝用品店材料的現成的彎邊或直邊,從一整套材料統一。早期黑色,阿美文化村影響改為黑色基底、紅色大面積、白色或螢光邊材裝飾,大致顏色不超過6種。

片裙有遮蔽的效果,現在則有長短版的差異,會因為目的而有所差別,例如:早期是身體不能外露,長度到小腿上,與綁腿帶重疊;現代則是會有短片裙只到膝蓋的長度,現在少女較為喜好。花蓮區三片裙的外片裙下擺10-15公分會有條紋紋樣。可以猜測紅布的變化,是從胸擋布、上衣最後才是片裙,而且是三片裙的外片裙。

《大港口的阿美族》稱片裙為戈裙:

「作為常服穿著的是兩片裙,而非單裙,單裙是一塊黑布,在裙腰處縫以花布,而兩片裙為同塊同色方形或長方形的布,做成內外層的裙子,內裙常較為外裙長,花紋飾於裙之邊緣部份,外裙之花紋飾於裙之下半部。」(p.232)


《馬太安阿美族的物質文化》提到女裙之二片裙:

「通常用兩塊同一種顏色紋樣的方形或長方形的布做成內、外兩件裙子,繫於裡面的稱內裙通常是較外面的一塊裙布長,其花紋多飾於裙邊緣部份,外裙則花紋多而分散裙的下半部,阿美族女子普遍多著這種裙子。」(p.118)

花蓮區三片裙的結構,有些會做不同的長度表現層次左:內層裙、中:中層裙、右:外層裙

花蓮區三片裙的結構,有些會做不同的長度表現層次左:內層裙、中:中層裙、右:外層裙 

臺東區的女性兩片裙,底色為黑,開左側,先穿上內片裙(左),再穿外片裙(右),裙頭會有布條腰帶可綁在身上。兩片裙的為方形布片,兩片布兩側都有花布(藍底白花紋)作為裝飾,外片裙的明顯的刺繡圖樣。刺繡的圖樣是與家族的族譜有關係,所以每一個家族的圖紋都有所不同,也會有不同的記號。

《部落書寫體-針路》p.86 提到:

「黑色棉布中央美麗的繡紋圖樣,據林桂英表示,這是人的樣子;吳筱帆則進一步說明,這是族譜的概念,底端是太陽,也是母親,往下分支出整個家族脈絡,橫直向的『山脊』紋線支撐整個家族」。

從現在家族的圖紋裏可以標註家族記號外,針繡細節也更明顯,重複圖案符號有特殊代表的意義,還可能會有特別「河流」、「山脈」的記號,可以看到部落家族人從家族遷徙到他地的紀錄。不過這樣的家族為單位的記號,都必需要回歸到兩片裙的製作者來詢問意義,而當擁有者沒有清楚的符號紀錄的時候,就只能用猜測的了。

「為孩子做一件衣裳」是臺東工藝師們共同的理想,推廣以家族為脈絡的文化意義,紀錄在服飾上,同輩的象徵符號可被閱讀跟紀錄外,幾代傳下來的命脈,也能有歸屬的依據。

LosidTipus Hafay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