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一棵樹在森林裡倒下,沒有人或動物在附近,它發出的聲音仍然算數嗎?」
“If a tree falls in a forest and no one is around to hear it, does it still make a sound?”

 

 
 

「歷史往往來自書寫歷史的人,沒有被觀察到的事件可能會被視為不曾存在,如同完全沒有發生過的事件一樣。」

誕生於花蓮港口部落、潛心鑽研阿美族部落文化的設計品牌 Kamaro'an 這回推出〈自製與重組〉展,從「假如一棵樹在森林裡倒下」這句哲學性的探問出發,挑戰自身已經成立六年的品牌核心精神;這一次Kamaro'an以觀察家這個身份和角度重新為品牌的使命定錨,梳理這幾年來悉心採集的成果,提出一份屬於部落物件的微物史觀。

〈自製與重組〉從花東一帶當地部落的日常物件搜羅開始,費心整理出四十個物件,並以源自捕魚生活型態的魚簍(Kapitan/Sifo)、魚筌(Rakar)、魚苗桶等工具為例,創作了數個燒陶物件,從抽象的形體和樸素原始的材質去凝聚觀者的意識,近一步梳理手作技藝與環境之間流動的離散關係。


「關於部落文化的傳承,並非說去復刻以前的生活,而是延續對生命、環境、生活的觀點。」

每一項器物的誕生和消逝都有其原因,花蓮的港口部落交通不便, 過去所需要的物件多以農具、漁獵工具為主,頻繁使用藤、竹或部落周邊植物作為素材,因材料取得的接近性,有手作技能便能隨時更替家中物件。

物件梳裡的過程中,Kamaro'an團隊開始理解製造工具背後的原因,也逐漸看到生活裡隱藏的哲學;有些零件會在不同的物件上重複出現,或是出現不同的組合方式,例如作為展覽亮點的漏斗形狀蓋子,重複地在於魚簍、蝦簍、塑膠鰻苗桶等容器中出現,透過匯集的方式,可以過濾砂石,也讓捕到的魚蝦只進不出,「因生活所需,物件長出一個簡單的結構,就可以重複組合使用」,Kamaro'an進一步提出「重組」這個說法,去描述物件和物件之間,功能和概念的相通性。

只進不出 / 匯集 / 過濾 / 生存的空間,這是四件素燒陶所想要表達的 Padiwawa 所擁有的功能,以及其背後反射的文化面貌。


「不用創造很多東西,生活裡的物件和哲學,到最後都是相通的。」

Kamaro'an 從日本物派藝術的創作思考中得到啟發,並不特意雕琢物件的型態,而是關注造就物件生成的原因。展覽現場除了可以看見羅列於牆上的物件採集成果,混合陳列的展示物件似也發揮了彼此之間相依相生的組合秩序。

團隊對現成物進行抽象的素燒陶擬仿,並嘗試打破時光的限制,以留白的方式隱喻時空的永恆與彈性,只保留材質本身純粹的肌理與演示性,譜出一套完全獨立的表達語境。

這段過程彷彿像是一場抽象的寫生素描,極簡的線條、沒有特定功能的素燒陶容器好像影子一樣,投射出Kamaro'an 想要傳達的意念 —— 在功能性之上,讓人們真正仰賴物件的理由,並非多樣、大量的滿足各種需求,而是一套基礎、值得信仰的生活論述;當我們貫徹地實踐在日常起居之上,各式各樣的物件也才有重生、被重視的理由;器物如此,文化亦然。

物件使用狀態2-96.jpg

「當人的意志與時間、場域的關係得到反芻與思考,物件本身的存在也能夠產生意義。」


當一棵樹在森林裡倒下,儘管產生了聲波的頻率震動,但在無人知曉的狀況下,難以構成存在的理由,〈自製與重組〉是Kamaro'an在2021年的第一檔企畫策展,期許自己觀察、傾聽,用自由而好奇的眼光,持續挖掘文化裡幽微細膩的脈動。

物換星移,世界與科技不斷在變化,不變的是文化裡的觀點與哲學,那是驅動人們思想與行為的靈魂。Kamaro’an尋找並傳承靈光一現的哲學,傳承這塊土地上的精神文化。

〈自製與重組〉將於Kamaro'an位於華山文創園區內的店面「Kamaro’an Store」展出,未來這個場域將逐步轉型成策畫型的空間,保留原本的商品的展售功能,並以部落工藝文化為核心,持續推出相關策展企畫,串連各種跳躍的想法,為文化傳承的方式,打造出更自由的實驗空間。


 

 

@badagaw

關於 Kamaro’an 住下來吧


在最靠近山林與大海的地方,人們順著大地的步調創作。不過份雕琢,只認真琢磨手中的作品,材質純粹,細節扎實,這是製作者心中最理想的模樣。

Kamaro’an 在阿美族語裡的意思是「住下來吧」,產品皆由部落青年手工製作。我們順著部落悠久的工藝與文化,延伸出簡約實用的日常物件。

我們珍惜手工文化與自然材質,在扎實的製作過程裡,帶給生活的獨特與永恆。

Kamaro’an 於法國巴黎家具家飾展獲選為「亞洲新銳設計師」;編織三角包自2018 迄今為美國紐約當代藝術博物館(MoMA Design Store)「包袋類最佳銷售產品」,品牌長期於西班牙畢卡索博物館、奧地利 MAK 應用美術博物館等選品店販售,產品銷售橫跨巴黎、紐約、東京等指標城市。



Additional Info

物件使用狀態2-106.jpg

關於自製物件,以Kapitan(藤編魚簍)為例

過往被製造出來的物件,積攢著舊時代裡的種種生活輪廓,在製造和使用它們的過程中,人們獲得了感受的機會,也得以描繪文化的樣貌。

手製品大多為了服務勞動工作所需而誕生,因此自製的條件會著重使用者的身體感受,包含:身高、手長、物件本身的重量等,依據適合個人身體結構的植物素材進行編製。以藤編的Kapitan魚簍來說,「在海邊揹著自己的Kapitan,彎腰撿拾貝類要能夠很順手的放到魚簍裡面,背帶的長度要符合自己的身長或腰圍尺寸,感覺它的重量就知道夠不夠吃,採拾到什麼食物今天就吃什麼,裡面只要有家裡一天要吃的就夠了。」如此這般的描述,說它是注重身體經驗的訂製品也不為過。

Kamaro'an團隊發現某些手作的零組件會在不同物件上重複出現、或是出現不同的組合方式,例如:漏斗型的蓋子會在魚簍、蝦簍、塑膠鰻苗桶裡重複出現,透過外寬內縮的「設計」,可以發揮讓漁獲只進不出、有效過濾等功能。

一個部落就像一個微型國家,因應不同的自然條件,產出相當地域性、關於自造物件的知識:這些關於自製的技法,因為當今聚會所的消失,後輩大多只能以個人親身拜訪的方式,多方尋求部落耆老的記憶傳承,並綜合不同前輩的經驗,去製作符合自身需求的版本,遂也逐漸流轉成各種因地制宜的樣貌。

話雖如此,知識在鄰近的部落之間流傳,在多方參考試作的情況下進行重新組合,來自不同族群或不同部落卻使用相同的智慧、產出類似的物件,也是經常會發生的狀況。

 

 
 

Learning Di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