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披巾

文・手繪圖 / Tipus Hafay

通常在「南勢群」常見,是以斜綁在肩膀與腋下的織布方形片布,寬約40-60公分、長約120-150公分之間,穿著會遮蓋到膝蓋或小腿。會以毛線縫至片布上,不確定黑白老照片的顏色,但目前常見的是紅色的毛線。

外披巾跟紅色背心一樣為部落男性耆老顧問穿著,紅色毛線亦為荷蘭時期所帶至部落。外披巾的功能通常為保暖用,也會有袖套搭配外披巾的方式穿著。袖套、背心、外披巾為花蓮區阿美族男性長輩主要的穿著單品,看個人需求自由穿搭,青年則在祭典為裸上半身的形式,少見上衣。

外披巾在過去可能是樹皮或者與鄰近狩獵族群交換而得的獸皮,再繡上一整片流蘇感的毛線層次感分明。現今所看到的大多是黑色方布再縫上毛線,從胸前到大腿膝蓋整體包覆,也有保暖的效果,所以通常都是長輩所穿戴。

《馬太安阿美族的物質文化》:「胸披(男子用)的功用與胸掛(女子用)近似,乃是補救他們衣服上的缺點,如麻織的對襟無扣紐的外衣,在冬季時寒風迎面而來,失去擋風功能,因而使用胸披作為冬季防風的衣服。」(p.113)

...三幅布橫向縫合成的長方型布片,男女皆有使用。在天寒或外出訪客時披圍於身上,遮蔽前身,雙手可縮置於巾內取暖,蹲坐下來則可以蓋住全身。在方巾的上方兩側附有帶子懸掛於頸部或在背後打結固定;這是阿美族人早期非常方便的外衣。」(花蓮南勢阿美族服飾研究,1997,p.57)

「在古時候普遍作為外出服的紅毛線流蘇方巾,在日據時代則成為第五級以上長老階層的權威式穿著象徵,現代仍保有這樣的趨勢,方巾只有長老才穿著。」(花蓮南勢阿美族服飾研究,1997,p.117)

現今祭典時若著紅色毛線背心,就不會再著外披巾了。

LosidTipus Hafay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