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筆記/居家生活的籐編應用

文 · 攝影 / Badagaw

傢俱的詮釋 與我想的不一樣

在嘗試挖掘原住民利用籐編生活用品以外的物件時,突然想到記得在一堂關於原住民籐編的手作課程中,有學員詢問老師「除了籃子以外,有做傢俱嗎?」,老師的回應則是因為籐編製成的傢俱屬於平地人(漢人)引進的技術,在原住民的生活裡沒有籐編傢俱。我想著這個問題「原住民真的沒有傢俱嗎?」, 我再一次回想學員以及老師口中說的傢俱,應該就是指平地人在居家中所使用的,例如:籐椅、籐櫃等,更新創意一點的還有燈罩、書架等籐製品,上述所舉例的傢俱,製作的技術是從中國引進的,而老師或許有想到原住民的傢俱,只是他當下的反應並未想到,其實原住民並不是沒有傢俱,而是利於製作的出發點不同。漢人的傢俱與原住民的傢俱,形式上與製作的出發點有不同也有相同,不同的地方在於原住民的傢俱以人口製作大小,以家為單位,且通常使用者為自家人,體積大、搬運不易,所以較不易被看見。而漢人的傢俱以使用者為製作大小,以人為單位,且通常使用者為個人,體積小、搬運容易,且在製作上具有一定的技術與人力,可大量製做並且銷售。

圖/台中縣立文化中心著《亞太編織藝術節 中日編織工藝交流展 台灣館》

圖/王影著《籐竹與藤竹工藝》

在台灣原住民的傳統家屋中,籐其實也是建造房屋中重要的角色,舉例來說,阿美族的傳統房屋會利用黃籐相綁連接每一根竹子,屋內也會利用黃籐編製成籐床,在屋外會設置一個像床的大椅子,稱為 saesa。我在花蓮港口部落學習工藝的期間,在 Sara(人名)的家前看到一個涼床,我特別好奇,當時還覺得是當代藝術家所製作的作品,據 Sara 的姊姊說她們家的 saesa(籐床)可以坐滿10位成人不成問題。而在某次留在港口的夜晚,有機會坐在她們家的 saesa 上聊天,當下的感覺就像我自己在家中使用月桃蓆的方式,月桃席在排灣族忠亦是常見的傢俱,到了當代可臥可坐的月桃蓆可幾乎說是每家必有的傢俱,saesa 對他們來說也是與家人相處的記憶。因為看見了 saesa 這樣大的籐床,我認為台灣原住民並不是沒有籐編的傢俱,而是傢俱這個名詞每個人的詮釋不一樣。

阿美族的傳統房屋。圖/《阿美族傳統文化》攝影/黃貴潮

照片拍攝於民國82年的花蓮大港口,住家外會設置或擺放涼床。(圖/阮昌銳著《臺灣土著族的社會與文化》)

《門前sasa》是過去延續到現在的記憶

港口部落的藝術家, Sumi・Dongi(人名) 在2010年時編導一齣《門前 sasa-五年級生兒時部落溫馨記憶》樂舞劇,由 Cepo’ 劇團演出,《門前sasa》敘述的是在50年代前的記憶,是現代部落人已無法體驗的一種生活,但港口部落的族人,依舊保留大自然是客廳的生活模式。無論嬉戲、吃飯、睡覺,saesa 是全家平日聚集的生活場域,也是長輩們討論家庭事務的會議桌,Sumi 闡述的部落生活美學,也傳遞著人與大自然之間不可分離的關係。

王影著作的《籐竹與籐竹工藝》內容詳述說明如何運用籐竹設計產品,而在產品設計的章節:設計原理,他說「設計乃是依照自然的法則,或曰人和物,生理結構的型態,經合理的安排,而達到適切的功能。依據物的材料要素,達到人類的慾求。人的慾求是多方面的,有視覺、觸覺、味覺...籐竹工藝,應根據籐竹材之要素,隨和人類的慾求設計,如製品的功用與型態等。」而 Sumi‧Dongi 的「創意 sasa」,造型從過去傳統似大椅子的樣貌,掌握了黃籐富有的彈性,轉換成具有流線感的躺椅,在中間座椅的部分,利用傳統編 saesa 的技法,「創意 sasa」提升了視覺、觸覺的慾求,且達到了 Sumi 想延續的部落傳統生活美學。


註:

Sumi・Dongi:港口部落海稻米水梯田復耕計劃主持人,是環境保護者,同時也是藤編藝術家,致力于將傳統工藝與現代藝術結合。

Sara:Kamaro’an 的工藝師

  • saesa:籐床、涼床,又稱大椅子,是阿美族人利用籐條與籐皮製作而成,阿美族族人利用它作為一個與家人共度悠閒的平台。

 

參考資料:

  • 張長傑(1980)。《籐竹工》。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王影(1972)。《籐竹與籐竹工藝》。高雄:醒華出版。

  • 黃貴潮(1998)。《阿美族傳統文化》。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 台中縣政府(1998)。《亞太編織藝術節-中日編織工藝交流:台灣館》。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 阮昌銳(1994)。《臺灣土著族的社會與文化》。台北:臺灣博物館。

Learning DiaryGuest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