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筆記 / 縫間的智慧 - kopol

文 · 攝影 / Badagaw

學習籐編的這三個月中,我們與 Roit 阿公學習斜紋編、四分斜紋編,而我們這次要學 kopol(籐帽)的技法:螺旋編法,利用這個技法製作 kopid(置物盒),當我們問阿公這種編法的阿美族語名稱,他則說「看你是要做什麼,而利用什麼方式製作,而做出來的東西叫什麼名字而已。」

將需要使用到的藤芯,一圈一圈的整理好。

將需要使用到的藤芯,一圈一圈的整理好。

kopid修43.jpg
讓藤芯泡水軟化,使其在編的過程較不易斷裂。

讓藤芯泡水軟化,使其在編的過程較不易斷裂。

Roit阿公示範螺旋編法起底

Roit 阿公示範螺旋編法起底

將編好的底部,利用鐵板重壓,讓底部能夠平穩。

將編好的底部,利用鐵板重壓,讓底部能夠平穩。

kopid%E4%BF%AE50.jpg

精進自己的手藝同時也傳承了工藝

阿公學習 kopol 的經驗是在旁邊觀察且自己學的,而利用這種技法做 kopid,則是向部落族人學習的,他依照自己沒有做過、想學的物品,去尋找學習對象,那時的他差不多二十幾歲,跟我們開始學習藤編的年紀一樣。他覺得如果能夠學習的對象不在了,就學不到這些了,我們能夠看到阿公有這麼多不同的作品,我想是因爲他對這些工藝一直都保持著興趣,每一個作品都是累積自己的手藝,也是一種工藝的傳承。

阿公利用藤芯製作的藤藍

阿公利用藤芯製作的藤藍

藤籃裡裝著kopol、faroro的小模型

藤籃裡裝著 kopol、faroro 的小模型

我不經意地觀察到,當我們詢問阿公有沒有利用螺旋編法製作的物品,他分別從不同的地方拿出他的作品,不同於以往從百寶倉庫拿出寶物,而從家裡拿出的 kopid,就連 kopol 也是從家中拿出來給我們看。

Roit阿公於1994年與部落族人學習製作的kopid

Roit 阿公於1994年與部落族人學習製作的 kopid

圖中的kopid是今年(2019)阿公教我們時,同時製作且完成的kopid

圖中的 kopid 是今年(2019)阿公教我們時,同時製作且完成的 kopid

他會在每一個作品上都標記著時間與姓名

他會在每一個作品上都標記著時間與姓名

阿公說「第一個難免不好看,第二個、第三個會越來越好。」

阿公說「第一個難免不好看,第二個、第三個會越來越好。」

後續問阿公有沒有以藤為材質做其他形式的帽子,阿公帶我走向他的倉庫,便拿出一個現代造型的藤編帽子,我問阿公「什麼時候會戴呢?」,他說「去田裡的時候會戴啊。」,阿公還建議帽子上面的緞帶看你要什麼樣式可以自己變化。

IMG_6058.JPG

藏在縫隙處的智慧

課後,利用自己的時間搜尋關於螺旋編法,據陳奇祿先生撰寫的《臺灣土著文化研究》書中的介紹,編法會依據材料的性質和限制的關係,產生不同的編法,因為藤的韌度以及可塑性高,而運用螺旋編法的方式製作帽子,是因為藤皮固定藤芯,讓藤芯固定不動,而藤皮的韌度高,兩者的特性加在一起,讓藤帽處處充滿張力與壓力的關係,產生了保護的功能。

Roit阿公製作的kopol

Roit 阿公製作的 kopol

kopol裡有做藤圈可固定頭部、支撐的用途。

kopol 裡有做藤圈可固定頭部、支撐的用途。

過去利用豬血補滿 kopol 間的縫隙,讓 kopol 具有盛水、防水的功用,我們在製作 kopid 的時候,阿公會利用三秒膠讓藤編的外表形成一個透明的保護層,也讓我們 kopid 的藤皮與藤芯更堅硬,他說過去製作時沒有在上膠,純粹要靠自己的手藝。

利用三秒膠補足藤皮與藤芯間的縫處,也讓編織面更堅固。

利用三秒膠補足藤皮與藤芯間的縫處,也讓編織面更堅固。

附註

  •  kopid:藤編的籃子、飯盒、魚簍等。

  •  kopol:Miawawy階級所配戴的,籐編的帽子。

  •  faroro:為此形式的背簍。

參考文獻

  • 陳奇祿(1992)。《臺灣土著文化研究》。台北:聯經出版。

  • 鄭浩祥、林秀慧(2018)。《山中祖靈線藤》。台東:卡塔文化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