層次感-拼接與組合

文/ Tipus Hafay

攝影/ Tipus、Badagaw、Imay

姑姑說,當他在做我跟妹妹的 Losid 上衣跟片裙就只需要紅色、黑色、白色的布料,剪裁上面很單一,唯有裙上腰部及上衣會加上打折縫線會較有線條。

說到女性片裙,在傳統上是由三片 talip 片裙( Makotaay 的 Piyaw 阿嬤說到,codongan 是 內裙、palawlawan 為 外片裙),成為一組片裙是為了遮蔽及保護身體。而現在直接縫製為一大片紅色片裙為了穿脫方便,但又為使讓片裙有層次,會用拼接的方式,讓整組片裙看起來還是三件組。

刻意保留層層疊疊的樣式除了美觀外也是對 Losid 形制上的崇敬,姑姑說,  Losid 穿脫雖很不方便、需要技巧但也才顯得獨特跟珍貴。 Losid 的「層次感」也已深刻的成為族人對於 Losid 形式上最基本也是最關鍵的美感要素。

花蓮阿美族,兩片式的 talip 女性片裙,左邊的內片裙,圖樣只繡在會露出的邊緣。(提供者:Mahengheng )

花蓮阿美族,兩片式的 talip 女性片裙,左-內、右-外裙合成一組,看起來像是有三層。(提供者:Mahengheng )

花蓮阿美族,兩片式的 talip 女性片裙,女性右邊的外片裙是紅色的,黑色部分做上下兩層縫為一件。(提供者:Mahengheng )

花蓮阿美族,兩片式的女性黑色片裙,左邊的內片裙,圖樣只繡在會露出的邊緣。(提供者:Mahengheng )

花蓮阿美族,兩片式的女性黑色片裙,右邊的內片裙也是做上下兩層,實際上只有一件。(提供者:Mahengheng )

花蓮阿美族,兩片式的女性黑色片裙,左-內、右-外,兩片裙組合在一起成為一組。(提供者:Mahengheng )

台東老照片當時女性片裙的樣式與漢族較為相同(資料來源:國家圖書館(NCL-Taiwan)典藏 / 4348 / 臺東小野寫真館發行 / 約1930年代 / 《世紀容顏  下》)

花蓮老照片,女用片裙的樣式延續至今,視覺感仍一致。(資料來源:葉柏強《顧我洄瀾:花蓮歷史影像集》)

拼接的彩虹褲凸顯特殊配色

製作 Losid 會購買新布料由家人製作或委託訂製,非常重視一生唯一一套的 Losid 。 Makotaay 在1960-70年代,男性片褲 tapad 是俗稱的「彩虹褲」有3-4種顏色的布,條狀拼接在一起,家中的  Losid  設計師(通常為家中女性長輩)會為家人挑選適合的布料來拼接,因為同色的布有限,拼接起來後會成為家族裡片褲主要的顏色,在人多的祭圈中可清楚辨識自己的家人。

另一方面也會在頭飾上作特色,挑選輕盈的絲綢作為頭帶(現在多為毛線,Cawi’ 靜浦部落仍以絲綢為主)。過去布料沒有這麼多款式,部落內的 Losid 也會開始互相仿照,祭儀祭拜祖先的儀式也同時成為一年一度部落內家族與家族間的 Losid 展演的最重要場域。儀式中的人舞動著家族手作 Losid 設計師的設計,也象徵家族重視部落祭儀的程度。

大概在1970-80年代開始,部落開始對 Losid 有統一樣式的規定,以各部落的決策單位為主(各部落不同,有的是年齡階級領袖群決策、有些是耆老組或頭目群決策),請部落族人配合,有的部落會依照年齡階級區分服飾跟配件來辨識階級;有的則是將配件開放給各階層自己設計穿戴;而有的只有青年跟老年的差別而已。各部落的規範落實後,就會呈現整齊劃一卻也不失特色的視覺感,這樣的改變也讓 Losid 開始有了與早期以往不同的感受,「建立 Losid 大原則,開放小配件自由發揮」,而像 Makotaay 男子傳統的 tapad 彩虹片褲,已在1985年左右改為全紅色 tapad 片褲,但在台東海岸線、花蓮中南區縱谷部落還能看見彩虹片褲。

Falangaw 馬蘭部落 pacacekinay 片褲兩側是由花布拼接,中段桃紅色、螢光綠、黃、橘、白、藍及黑是織布,腰帶桃紅色也是由織布材質構成。織布材質的片褲會比較硬挺,這是工藝師 Panay 鄭玉鳳做給兒子的禮物。(提供者: Panay )

Kiwit 奇美部落 Calaw 的片褲兩側也是由花布拼接,顏色跟比例一致是綠、紅、黃的布片組成。 Calaw 的片褲是舅舅傳承下來的,他說上面已經有使用痕跡,而且越來越薄怕之後會破損,要好好收藏了。(提供者:Calaw )

以 Makotaay 目前青年所穿的紅色片褲上,有綁帶可以綁在腰上、膝蓋及腳踝,然後再綁上 telec 白色腰帶在胃的位置(又俗稱止飢帶),片褲腰部及腿部的形式也是方形剪裁,片褲寬度是以可包覆膝蓋,長度則是到腳踝為原則。

有些人的片褲在很年輕的時候就穿,長大的時候就會發現長度變短,或者寬度不足,在祭儀的時候會很明顯。過去,有些人一生只有一套 Losid 或者有慎重的意義(比如長輩留下的),就會堅持穿「不合身的 Losid 」來表達自己對傳承的重視。然而,彩虹褲片褲因為現今布料材質多元並採買便利,也開始會著重 Losid 的花色跟細節變化來表現自己的特色,或提高辨識度。

花蓮 tapad 片褲是由兩條紅色布料在褲襠處拼接而成。無論是花蓮紅色片褲或臺東彩虹褲都是一樣由兩條方形片布於褲襠拼接的樣式。(提供者:Mahengheng)

農耕社會片褲、片裙顯露健康體格

男性的 tapad 彩虹片褲或者紅色片褲,從背後看因方形單片剪裁及綁帶位置在腰部、膝蓋、腳踝,因為片褲從腰部到腳踝的寬度一致,膝蓋以下通常都會被包覆住,所以其餘的部分會簍空,看得見大腿線條,而大腿肌肉也是阿美族傳統農業生活的部落家族為家中女性挑選夫婿的一個關鍵,結實的大腿肌肉展現的是勤勞跟健康的象徵。

在東海岸線到台東市的男性片褲,從視覺上看是臀、大腿寬;而膝蓋到腳踝瘦並修長。像膽曼部落的男性片褲在下腹部的位置會有布條創造流蘇感,在祭儀樂舞中會隨著舞蹈飄動。而在花蓮北部的部落男性則是在片褲外有外片裙,長度是從肚臍到膝蓋,外片裙會隨動作擺動,仍能隱約露出後大腿肌肉。

花蓮 Pangcah 男性 tapad 的裏面會穿 kayap 片裙,片裙長度至膝蓋上;臺東馬蘭部落及都蘭部落的青年則僅穿 kayap 長度大概大腿中間,腿部肌肉更加明顯。

港口部落的 kayap 老片裙,棉麻材質非常透氣,白色布條包邊、紅色布條作紋路,手縫黃色小珠裝飾。(提供者:Tefi Piyaw)

Kulas 說,Fata’an 馬太鞍部落的 paliyoken 片裙要穿斜斜的,在舞動的時候從後面才能看得到大腿。現在 paliyokan 裡面都會穿短褲了。圖片是 Ilisin 時的穿著。(提供者:Kulas )

Kulas 的 paliyoken 是古件一整件圖紋皆為手繡。有四瓣的黃色小花,以及布條裝飾在邊緣,象徵河流。左圖:正面、右圖:背面。(提供者:Kulas)

文獻上的圖片,跟 Kulas 的形制相同,只不過圖片應是上下顛倒了。(資料來源:馬太安阿美族的物質文化)

Kiwit 奇美部落 Cio’pihay 階級下半身僅著特有的 kayap 為拼接藍色腰帶、以黑為底色再縫上裝飾。長度到大腿中間。(提供者: Calaw )

Kiwit 奇美部落的 Tokolol 階級則著黑色的 kayap,長度到膝蓋,後面裝飾看各家設計,皆以黃色線條為主,外層再穿上 tapad 彩虹片褲。(提供者: Calaw )

Falangaw 馬蘭部落 Panay 工藝師比對上方電繡片裙及下方手繡片裙,電繡片裙圖案單一,手繡片裙則是數個圖案都各有差異,顯現其用心。(提供者: Panay)

Falangaw 馬蘭部落的男性片裙,花紋較大,但裙幅比起女性偏短,林朱花阿嬤的老件片裙,背面還看得到手縫繡的繡路,正面繡紋每朵花都不一樣。(提供者:林朱花)

女用的拼接片裙及綁腿布

同樣以拼接方式的還有都蘭部落、馬蘭部落的女性 talip 片裙及 tapad 綁腿布,台東有一些部落的片裙及綁腿帶布與花蓮的黑底白布條不同。東部海岸線從長濱開始,片裙的樣式都是以拼接為主,以黑色為最大面積上面有家族族譜圖紋,兩側拼接藍色花布或藍染布,綁在腰間其長度超過膝蓋;而綁腿布則綁在小腿上,樣式是直條狀3-4片布拼接,顏色大致為桃紅色、橘色、紅色拼接;兩側則是藍色或藍染花布或常見的藍底白點;馬蘭部落的綁腿帶黑色則在最明顯的中間。綁腿布通常與同部落男性的片褲顏色類似。女性綁腿帶只纏住小腿,是因傳統農耕生活爲保護腿部、避免水蛭、蟲類咬,可避免農耕受傷為主要功能,其長度是從膝蓋到腳踝約30cm。馬蘭、都蘭等部落,下半身的服飾配件皆以拼接為主。

Falangaw 馬蘭部落的 tapad 綁腿布是由不同顏色布條拼接而成,兩側是藍底白花紋的布料。(提供者:Mahengheng)

女性的片裙、綁腿帶跟男性片褲一樣都是遮蔽腿部,但女性的片裙及綁腿帶必須完全遮蔽腰、臀、大小腿,不能露出。有些東海岸阿美族部落的女性黑色片裙上,還會有一片螢光綠色或藍底白小花點布,是傘狀且有折紋的 talikofad  ,是俗稱「賣麵裙」的小圍裙, 會拼接寬約10公分內的白色布片腰帶綁在腰上,像馬蘭部落及都蘭部落又會再繫上輕盈的黃色腰帶,在祭儀中隨著身體擺動也會顯得飄逸。

Falangaw 的女性片裙中間圖紋與家族族譜有關,兩側一樣是藍底白花紋的布料。穿著時腰帶為織布桃紅色腰帶。(提供者:Mahengheng )

短版上衣、高腰帶包覆腰肚修飾身材

在花蓮 Pangcah 部落裡,大部分男性青年階級較少穿著上衣尤其是35歲左右以下沒有上衣這個元件;但台東的馬蘭部落則是著長袖上衣,一直到耆老都是。以前一年間最重要的祭典,通常是在中秋節左右,所以已經不是酷暑。

以男性上衣來說,馬蘭部落的短版上衣,長度大約只到胸下緣,在過去是以方衣樣式再拼接。台東各地區的上衣顏色各有特色。舉例來說,長光部落有白色上衣、宜灣部落是黑色上衣、膽曼部落是正藍色上衣、馬蘭部落則是天空藍色的上衣。

通常這樣短版上衣也都會搭配桃紅色織布腰帶。織布的寬度約20cm左右,長度約200-350cm,腰帶的中間環繞在「胃」的位置3圈,所以也曾聽說,桃紅色織布腰帶也被俗稱為「止飢帶」。原來是因為祭儀期間非常忙碌,腰帶綁緊在腰部有止飢的功能。

而花蓮女性紅色上衣也是方形剪裁的短版上衣,下緣拼接 5-8cm 黑布,腰帶則是白布腰帶也是纏繞在胃部的位置;台東女性的腰帶部落會先纏繞白布腰帶、再綁上一片方形螢光綠色的小圍裙,最後繫上銘黃色腰帶,也都有使胃縮小,在工作中或祭儀中就有止飢的效果。

臺東老照片可看出無論男女皆為短版上衣、織布腰帶的上半身組合。(資料來源:開放博物館-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Ta’man 膽曼部落 Madal 的腰帶是自己手織的(提供者:Madal )

機器電織的小朋友腰帶,演出時候用的。(提供者:Panay )

上方是收藏長輩留下的手織腰帶,已經有點褪色;下方則是桌機織布腰帶。(提供者:Panay )

手織傳統的材質纖維感較粗,接近麻料材質。(提供者:Panay )

組合式的上衣

我好奇,短版的上衣在冬天會是甚麼樣子?看到老照片,原來過去有袖套而且也是方形樣式,袖套外套上常穿的背心,就是一般常服的長袖上衣。這樣的組合很聰明,背心在不管任何季節都會是上衣主要的物件。不過這樣的搭配已經非常少見了。

一件式的背心,如娜荳蘭部落,在祭儀中是出現在較為年長的年齡層間。有一種說法是,在花蓮北區的 Pangcah 過了適婚年紀後,身上的衣服則會越穿越多、配件越來越少,不須再袒胸露背顯示強健身材,背心的樣式再搭配袖套能保護身體外更顯示穩重感。

從側面看得出來袖套與背心之間有縫隙。上圖有增加披肩,有禦寒的功能。(資料來源:日據時期本省山地同胞生活狀況圖集)

背心單穿時的樣子,這張看得出來有特別製作領口。(資料來源:日據時期本省山地同胞生活狀況圖集)

反倒是花蓮北區的女性,從過去日治時期的照片中,上衣就是短版的長袖,主要是平時的工作能保護手臂。有趣的是胸巾 pa'ayaw,是一片方形的片布在上衣外層,圍兜主要是遮蔽身體,而日治時期的圍兜長度到膝蓋,現在的圍兜則到腹部位置。為什麼有長度上的差異,就推論可能是農業社會的女性,在農田工作,沒有廁所,就地方便的時候,以胸巾來遮蔽身體。不過,也有看到一樣是北區女性的老照片,就沒有看到一片式的胸巾。至今,胸巾在北區女性上半身是 Losid 重要的配件,上面的圖樣花色還有流蘇也各自精采。

左邊是漢人樣式服裝,右邊是花蓮北區女性服裝,皆為長袖。(資料來源: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 蕃族調查報告書 第一冊)

Lidaw 里漏部落的老照片,男性服飾裝飾感重,有許多動物羽毛,裸上半身:女性胸巾是包覆整個上半身,長度也到大腿中間,布幅比現今還要大。(資料來源:《臺灣蕃界展望》)

照片中的女性服裝已為短袖,pa'ayaw胸巾也已成為裝飾性功能,長度也只到腹部。(資料來源:花蓮在地文化記憶庫,創作者-更生日報)

總而言之,短版的上衣搭配色高腰的腰帶,整體看起來的上半身較短,腰部到下半身腿部的比例較長,這樣的視覺效果不管高矮,都是看起來修長的比例。無論花蓮台東、男性或女性都是這樣的形式,是顯著的特色。

老照片為臺東阿美族族人,上半身皆為短版上衣會露出局部的身體,並在腹部胃的位置搭配腰帶。現在都會在短版上衣內加穿衣服以遮蔽身體。(資料來源:《臺灣蕃界展望》)

臺東阿美族人的配件及樣式也很繁複,袖口都要特殊包邊,無論男女的腰帶面積都很大,男性皆著片裙,只有男性長者才著片褲,與花蓮有明顯不同。(資料來源:《臺灣蕃界展望》)

 

-阿美族字詞對照-

人名

Piyaw 港口部落,陳秀月阿嬤

Tefi Piyaw 港口部落,徐靜妹

Kulas 馬太鞍部落,Kulas Umo

Panay 馬蘭部落,鄭玉鳳族名

Calaw 奇美部落,Calaw Opic 丁至軒

Madal 膽曼部落,Madal Faol 陳祈宏

Mahengheng 馬蘭部落、娜荳蘭部落、永安部落,吳承陽


部落名稱

Fata’an 馬太鞍部落

Makotaay 港口部落

Cawi’ 靜浦部落

Kiwit 奇美部落

Ta’man 膽曼部落

Falangaw 馬蘭部落

Losid 祭儀盛裝

tapad 男性片褲 / Falangaw 馬蘭部落的女生綁腿帶

pacacekinay 男性片褲,Falangaw 馬蘭部落用字

talip 女性片裙

talikofad 女性螢光綠圍裙,馬蘭部落用字

kayap 男生片裙

paliyokan 片裙,又稱後片裙,馬太鞍部落用字

Pangcah 阿美族自稱

telec 腰帶

Tokolol  奇美部落的階級名稱

LosidTipus Haf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