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筆記 / 仲夏籐環 — Otal

文 · 攝影 / Badagaw

在學習 kopid(置物盒)的某個上午,那天 Nakaw(人名)老師一起過來與我們採訪 Roit(人名)阿公,訪談的問題當中提到,前一次在學習 atapes(簸箕)的時候,有看到 Nakaw 老師請問阿公編藤環的畫面,而我們很好奇這個藤環有什麼不同?

0709修30.jpg

詢問之下才發現,原來這個藤環有三個步驟的,第一步驟,kalac,壓一挑一;第二步驟,mifesel,跟著母線走;第三步驟,otal,壓二挑二的完成品。

kalac,壓一挑一的紋路。

kalac,壓一挑一的紋路。

otal,壓二挑二的完成品。

otal,壓二挑二的完成品。

家中的寶物 無形中成了田調工作室

我問 Nakaw 老師家有沒有石杵,Nakaw 老師興奮地說「有啊!我家有一個啊!」這種感覺如同蒞臨文物館中,看著 Nakaw 老師兩手抱著石杵走來,示範著如何使用。在過去,石杵主要用途是搗去穀物的殼、搗碎食物,還有製作麻糬。此外,藤環的用途可以用在過去作為飲食加工用具的石杵,還有就是竹杯、水壺上面的裝飾。

石杵的兩端成圓柱狀,一端較細、另一端較粗,中間以竹板扣住兩塊石製的杵身,再以藤環綑綁。藤環除了綑綁的功用之外,在搗的過程中,還有防止手滑的功能。

石杵的兩端成圓柱狀,一端較細、另一端較粗,中間以竹板扣住兩塊石製的杵身,再以藤環綑綁。藤環除了綑綁的功用之外,在搗的過程中,還有防止手滑的功能。

Nakaw老師兩手抱著沈重的石杵,她說道或許過去就是因為有這些需求,後來衍伸出許多像藤環這樣的工藝品。

Nakaw 老師兩手抱著沈重的石杵,她說道或許過去就是因為有這些需求,後來衍伸出許多像藤環這樣的工藝品。

Nakaw老師的攝影作品,她笑說相框是她的工藝品。

Nakaw 老師的攝影作品,她笑說相框是她的工藝品。

相框細節,利用藤環裝飾竹子。

相框細節,利用藤環裝飾竹子。

沿著母線走 尋找記憶的入口

Nakaw 老師教著我們如何開始第一步驟:kalac,我們全神貫注地去記住步驟,她說「第一個步驟要做到很熟,這樣才有辦法繼續做到第二個步驟。」試著自己尋找編織途徑,慢慢地發現紋路告訴我怎麼走下一步,很快地,大家已經會做第一步驟了。

開始學習第二步驟:mifesel,我們一樣地看著 Nakaw 老師的手,拿著繩穿過每個環節,看起來似乎沒有困難點,我急忙於學習第二個步驟,忘了學習藤編需要的耐心,不能搶快,要實實在在地做好,現在變成了第二個 mifesel 不會,第一個 kalac 也忘了差不多了,體會到 Nakaw 老師所說的「第一步驟要做到非常熟」,因為真正開始變化的地方在第二步驟,如果在這環節編錯了,拆掉重做,仍然可以回到第一個步驟。還好我們彼此都有記得編藤環的不同環節,拼湊每個人的記憶,讓學習更有效率,加深印象。

0709修25.jpg
0709修19.jpg

當每個人研究著如何編藤環時,Nakaw 老師分享尋找編藤環的記憶的心情,她說「有一天,我就突然想編這個,我就自己想啊,很怕忘記。」技藝沒有使用到了,工藝品不再製作了,忘記了某個重要的環節,面對忘記找不回來、怕失去的那種心情,是一種無奈卻使不上力的感覺。

0709修2.jpg

雖然人不在了 留下的精神依舊在

0709修6.jpg
0709修38.jpg

Nakaw 老師以前在港口部落作拍攝紀錄,時常跟在 mama Lekal Makor(前港口部落頭目) 身邊,她說「他還在世的時候,常會看見他一直編東西,還有做一些小模型,不知道他為什麼會做這些,不過他們好像就是覺得自己快要離開了,好像應該要留給下一代什麼...」我們似乎只能揣測耆老們的想法,或許是這些還留存的物件幫忙我們,讓我們看見過去祖先們的智慧,而這些物品也提醒著我們要將文化延續下去。

0709修5.jpg
0709修4.jpg

花蓮 Makotaay 港口部落 Tamorak 共學園的學生,中午放學後,等待著家長,被我們抓來當模特,帶著 mama Lekal Makor 生前所做的小小 kopol(籐帽),模樣十分可愛。

附註

Lekal Makor:已故的阿美族港口部落頭目,在世時堅守著阿美族傳統文化的精神,影響後世深遠。

  • kopid:藤編的籃子、飯盒等

  • kalac:壓一挑一圖紋的藤環

  • mifesel:跟著母線走

  • otal:壓二挑二的完成品

  • kopol:藤所製作的帽子

參考文獻

  • 陳奇祿(1992)。《臺灣土著文化研究》。台北:聯經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