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巴塱 kakita’an 祖屋

文、圖/ Badagaw

編輯/ Tipus Hafay

米酒與檳榔

ina Tipos 穿著大紅色外衣及情人袋,是阿美族的「正式紅」,代表重視我們這次的拜訪。

kaka Mayaw 特地交代我們來的時候要帶米酒以及檳榔,是原住民常使用在祭儀時的物品。進屋前 ina Tipos 帶著我們先行祭告祖先,內容是跟祖先說明「今天有外地的朋友到家裡來作客,從 Natawran 來的 Tipus 與她的朋友,專程來聽 kakita’an 的故事。」。

 

ina 把酒倒在地上,用酒畫了三條線,我們跨越這線進入了 kakita’an 家屋。

牆上的全家福

我們所在的位置是 ina Tipos 跟著家人及族人一起重建的家屋,而牆上的照片是過去家屋原始的樣貌,以及家人的照片。牆上的照片其實並不陌生,當我們在翻閱原住民族文獻書籍或網路查詢資料時都曾看過。

 

最大張的全家福照裡,最小隻的小朋友就是 ina Tipos,距今已經是40-50年前的事了。畫面裡的穿著是近民國時期的穿著,也會看到身上有漢服的樣式,那個時候阿美族常服還很常見,中式、西式剪裁的衣服進入部落後,才開始出現與原住民服飾搭配,像是照片上 ina Tipos 的媽媽小腿上還有穿著 talakes,是過去務農年代保護小腿的配件。

kakita’an祖屋的建材


室內整面鋪架 takakel 主要以藤為主料,牆壁則是以細竹,地板連床之編排法約有3公尺寬,光是想像採藤就需耗費大量的人力才能合力完成。整面 takakel 的地板下方是利用桂竹在地面做支撐,呈現抬高簍空,方便更換汰舊的藤條也讓室內空氣得以流動。這也就是為什麼雖然 kakita’an 祖屋即使全部使用植物材質的建材也不會有潮濕味的關係。

 

takakel 地板的骨架是由部落及家族人力手編完成,背面還有結構相連處以藤皮將藤條編繞,Ina 說因為她不大會編,所以有一處不一樣的編結點,成了她跟大家一起編織的時留下的記號了。

kakita’an祖屋的結構

太巴塱的 kakita’an 祖屋以木頭做為主樑柱及橫柱,藤在建築房屋中是不可或缺的捆紮材料,可以看到家屋內的橫梁與屋頂結合的地方會是利用藤跟木頭縛結的方式連接,籐皮的功能就像釘子的角色。

kakita’an 的祖屋與一般家屋不同的地方在於,祖屋內的木柱都有圖紋刻劃,總列有7根木柱,木柱上的圖紋主要描繪的是 kakita’an 的傳說故事。而每個祖靈柱都有放置米酒祭拜,ina Tipos 特別提醒我們不要觸碰到柱子。原本的木柱保存在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博物館收藏,屋內的柱子是重製,由太巴塱青年協助完成雕刻。

 

其中門口一進去可以看見一石牌,上面記載著 kakita’an 家族各代的繼承人的名字,桌上也擺滿著米酒以及檳榔祭拜著。下方的酒甕是當地的 cikawasay 說是某高雄一 cikawasay 所託付請她帶到這祖屋,而 ina Tipos 將其放置在祭拜桌的下方,關於這祖屋還有好多神奇的故事。

剛換新茅草的家屋

太巴塱的 kakita’an 家屋於2021年8月修繕屋頂的茅草,距上次更換已有四年的時間,據文獻也是說更換屋頂的時間大都落在農閒時期的8、9月,這也是收穫祭後的時間點。

 

我們雖然沒有趕上 kakita’an 家屋屋頂更換的時間,不過看到更新後的屋頂,因為草還很鬆會被風吹走,目前以網子的方式將其固定。Mayaw 大哥說過去上山工作後都會帶點建材或編織的材料下山,這些材料一點一滴的時間累積後,等家屋需要修理時便能使用到,就不用等到需要的時候花更多的時間與人力了,這些放置在後方的籐竹建材,以及更新後的茅草屋頂,都能感受到家屋又有股新的生命不斷地延續。

烤火的地方

傳統的祖屋與家屋中,地面墊高後會以黃籐排列編織成面,稱為連床,類似日本的榻榻米。在連床中,會留約一平方公尺的四方形,以木頭作為邊框,在其內放置泥土,成為可以烤火的地方,文獻裡稱之為「Parod 搭火池」。

 

屋裡北邊的 Parod,上方會搭置物架,也可作為烘架使用,長輩們都稱為「冰箱」,下方的火可以燻上方所要存放的肉品、瓜果或穀物,燻過的食材較易於保存。籐編物品也會放在上面將其乾燥亦可防止蛀蟲,祖屋裡深色的魚簍就是燻後所留下的顏色。

 

在我小時候的印象裡,長輩們在講故事時,都會特別說「家裡有火是很重要的事情」,以前總不以為意,前陣子拜訪太巴塱,才明白為什麼家中要有火。

 

在冬天時, Parod 也有取暖祛寒的功能。Ina Tipos 說在重要會議的時候,南邊的 Parod 是男性青年開會使用,女性或其他人則是使用北邊的那一座。一般家屋通常只有一個 Parod,kakita'an 祖屋的形式是非常特別的,在部落有其重要的意義。

各時期出現在太巴塱的物品

室內沒有燈光設置,在家屋的角落卻有一個矮櫃,矮櫃上面擺放了各式東西,盒子裡裝的是印章、紙鈔;盒子旁擺放的是過去時穿戴的配件,使用的材料有牛骨、珠串、塑膠片與布縫製而成的頭飾,這裡彷彿變成了古董展示台。

 

室內沒有現代的照明設備,在祖屋的角落裡有一個矮櫃,矮櫃上方擺放的各式物件,物件是過去生活所留下來的,下拉式的木盒裡裝的是印章及紙鈔,還有過去時所穿戴的配件,使用的材料有牛骨、塑膠片與布縫製而成的頭飾,還有白色小珠子串在一起製成的髮簪,瞬間變成了小型的民族博物館。

林投葉所編織的帽子,上方使用藤編編製帽頂,在阿美族的部落中是常見的斗笠樣式。

角落的鹽袋

在環顧四周祖靈屋時發現每個角落都放置一包鹽,也讓 Imay 喚起之前搬家時,她媽媽叮囑她「房間四個角要放鹽巴」,不過 Mayaw 大哥也跟我們說在立柱柱之前,下方會先放石頭後灑鹽在柱子周圍可防蛀的作用,鹽巴可防蛀外,可能亦有淨屋的作用。 

kakita’an祖屋周邊日常

拜訪後,我們在 kakita’an 祖屋周邊繞繞,再多看看幾眼祖屋的結構細節,祖屋旁有雞舍和羊舍,養了好幾年的山羊,可以看見旁邊的樹皮被山羊啃掉的痕跡,卸下解說身份的 ina Tipos 和她姊姊抬著飼料跟水走到雞舍去餵雞,餵食完畢後,ina 又接著去忙別的事情了,鄉下的生活其實很忙碌呢。

對於重新搭建曾被颱風吹毀的 kakita’an 祖屋的 Ina Tipos 而言,當初是因祖先託夢說想要從中研院回來部落,當她完成後,她很開心地可以把祖屋的故事說給我們聽,但我們認為 ina Tipos 不只是為了跟大家說故事,而是讓家族的生活更貼近 kakita’an 祖屋的文化精神核心,身體力行樸實而勤儉。這在同是 kakita’an 家族的 kaka Mayaw 身上也看見。 

這天抵達時,看見 ina 的家放了幾綑黃籐,她說部落教學所要使用的材料,部落內仍保有籐編技術的耆老們漸漸凋零著,在能力可及的範圍內把握學習機會,會是一份寶貴的時光。 見著我們帶的籐編器物,kaka Mayaw 自己也有鑽研籐編,便開啟了籐編的交流,彼此分享學習經驗。

註:

ina Tipos :女性長輩 人名

kaka Mayaw:男性長輩 人名

  • Natawran:地名,花蓮那荳蘭部落

  • kakita’an:祖屋

  • talakes:過去務農年代保護小腿的配件。

  • takakel:地板連床

  • cikawasay:祭師

  • parod:搭火池

特別感謝:ina Tipos & kaka Mayaw

NotesBadagawkakitaan